本文目录:
苏秀道中古诗鉴赏答案
最佳答案:
1. 创作背景:这首诗创作于夏秋之交,当时久晴不雨,庄稼枯焦。诗人由苏州去嘉兴途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连下了三天大雨,水稻复苏,旱情解除。诗人怀着欣喜的心情,写下了这首诗。
2. 首联:首联“一夕骄阳转作霖,梦回凉冷润衣襟”通过对比炎炎烈日与突然降下的甘霖,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惊喜和期待。
3. 颔联:颔联“不愁屋漏床床湿,且喜溪流岸岸深”通过“不愁”和“且喜”的对比,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悦和对农民的同情。
4. 颈联:颈联“千里稻花应秀色,五更桐叶最佳音”通过想象千里稻花的秀色和听雨打桐叶的声音,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欣喜和对丰收的期待。
5. 尾联:尾联“无田似我犹欣舞,何况田间望岁心”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,表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心意和对农民的深切关怀。
6. 艺术特色: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,轻巧明快,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,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,与他们同喜同悲。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,如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、炼字等,使诗歌显得情真意切。
《苏秀道中》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,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捕捉。
《苏秀道中,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,秋苗以苏,喜而有作》古诗赏析。
[原文]一夕骄阳转作霖,梦回凉冷润衣襟。
不愁屋漏床床湿,且喜溪流岸岸深。
千里稻花应秀色,五更桐叶最佳音。
无田似我犹欣舞,何况田间望岁心!
作者介绍:曾几(1084一1166),字吉甫,号茶山居士.河南(今河南洛阳)人,祖籍赣州(今江西赣县),曾任秘书省校书郎,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等职,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.秦桧死,重得起用.他作诗以杜甫,黄庭坚为宗.语言轻快流畅,音律和谐,不事雕琢,也讲究字句的锤炼.
说明:久旱不雨,田里的庄稼快要柘死了。好容易下了一场大雨,叫诗人快活得跳起来,连衣服、床铺给淋湿也顾不得了。他还想到农民们巴望收成的心情,比他还更急切。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.这年夏秋间,久晴不雨,秋禾枯焦.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,大雨三日,庄稼得救.诗人欢欣鼓舞,写了这首七律.时为浙西提刑任上.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,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,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.颔联正面写一个 "喜"字,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.颈联承"且喜"句.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,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.
苏秀道中 阅读答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
苏秀道中 阅读答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:
三四化用杜句,十分自然。秋雨梧桐,一般都觉得愁人,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,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。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,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,突出了"喜"字,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。
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的注释译文
1 苏秀:苏,今江苏苏州。秀,秀州,du今浙江嘉兴。
2 苏:指干旱后的稻苗因雨水复苏了。
3 骄阳:猛烈的阳光。
4 霖:一连数日的大雨。
5 梦回:从梦中醒来。
6 此句语出杜zhi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床头屋漏无干处。”
7 此句语出杜甫《春日江村五首》:“春流岸岸深。”
8 最佳音: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。
9 望岁:盼望丰收年成。岁,指一年的农事收成。 一夜之间dao,炎炎烈日的晴空,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内霖;我在睡梦中惊醒,只觉得浑身舒适,凉气沁人。容我不愁屋子会漏雨,淋湿我的床;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,不用再为干旱担心。我想,那千里平野上,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;于是觉得,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,是那么的动听。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,更何况田间的农夫,祈望着丰年,该是多么的高兴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